鮑思高神父專欄

2021年12月

教育兒童聽人講話

    聖母無原罪節前,在鮑思高神父的學校裡,照例舉行九日敬禮。鮑思高神父的一位學生-道明沙維豪就去見鮑思高神父,兩人展開了一段對話;

    「我知道,凡是善行九日敬禮來恭敬聖母的,聖母要賜他很多恩寵。」

    「那麼在這次九日敬禮裡,你打算做些什麼?」

    「我想做很多事:首先我願意辦一次我一生的總告解,然後我願意每天好好地奉獻『神花』《就是各種善行,如:謹守校規、勤做功課、服從長令、幫助同學等等,把它們當作鮮花,獻給聖母,故名神花。》,還要妥當預備自己的靈魂,好能每天去領聖體。」沙維豪說到這裡,就停住了。鮑思高神父看出他還想講下去,便用這句問話鼓勵他:「此外你沒有別的計劃嗎?」

    「是,我還有一件事,我願意多多祈求聖母媽媽,寧可使我死,不要讓我犯一個不潔的小罪。」

 鮑思高神父善用聽講的技巧。這是鮑思高神父教育法的一大特色;他會靜聽每一個人,尤其是靜聽學生講話;這真是一件令人稱奇詫異的事。他不僅給人樹立了榜樣,也給那些教育兒童的人,只是了一些方法。他在「預防教育法」裡寫道:「應使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思想,…長上要讓他們多說話,他自己卻要少說話。」

    聽人講話,是一種很不易的技巧。古希臘哲學家季諾《Zenone》曾說過,人有兩隻耳朵,卻只有一根舌頭,是為叫他明白,耳朵比舌頭重要。

    很多次責罵孩子,因為他不聽你們話。你們首先應該教他聽人講話。你們也要以身作則,樹立好的榜樣;你們要時常聽他講話。兒童對於聽講這件事,幾乎常把它看作一件使他神經緊張,精神疲勞,難以忍受的麻煩事,是一種外來的壓力,老師父母指責、訓告他,就是因為他不聽話。應該教育兒童,在面對一個講話者時,不管他是父母或老師、長上或從事教育工作者,都要採取主動的態度,最理想的,就是要使孩子變成好像一座音響效果很好的音樂廳,能把各種樂器所發的聲音,一絲不差地完全錄下來,並把它們擴大,而美妙地反響出來。

    有人對於鮑思高神父,曾經寫過這樣的評語:「我從未看見過一個像鮑思高神父聽人講話那樣表示有興趣的人。他聽講時,很有耐心,也很留神,不惜犧牲自己,而且表示關切,總是溫良慈祥,很注意、很小心。」

    「你們要聽孩子講話,要多次聽他們講話,要時常聽他們講話」

                                                                    文章取自「愛的教育」

 

閱後感                                                                                                                          李佳玲修女

    鮑思高神父將自己給予青年,他專心傾聽每一位發表的人,也給予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從中去認識、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且知道其行為的背後原因。以心交心,所以所有他的學生都覺得鮑思高神父最愛他。

    有時,我們不免會預設立場,認為孩子不聽話。但倘若我們給予他們機會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認識孩子。同時,也可以避免誤會的產生。

                                              

                                                  

 

2021年10月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

話說鮑思高

    有一個年老的校友說:「若有鮑思高神父在我們中間,這對我們來說,可算是最愉快的事了。他對我們的年齡大小、服裝貴賤、性格優劣、態度好換,從來不加注意。他屬於我們眾人。一般來說,他特別喜歡接近那些穿著粗糙和身世可憐的人。而對那些年幼的孩子,他有著一顆慈母的愛心。」

    孩子把鮑思高神父看成自己的父親。很少人有他這麼深的愛心。他曾說:「你們願意被人愛嗎?那麼你們先去愛人吧!」在孩子們眼中,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是這樣的:一個經常充滿關心的愛、主動的愛、同情的愛的人,尤其對年幼者及無知者更是如此。他易於寬恕,而緩於懲罰,時常為孩子的健康,為他的父母,為他的需要,為他的困難,為他的進步及喜樂而操心。他像慈母般照顧孩子,使他們能識別是非,而遠離罪惡,就像叫他們留心四季氣候的變化一樣。他費心苦思,設法使青年喜樂,教導他們,以求發展他們的身心。他態度溫良,語氣柔和,即使有最大的困難,也常保持微笑。他連在懲罰孩子時也用充滿愛心的注視。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這簡單的注視裡,其中含有責備,也含有深愛。

    從鮑思高神父的行動,可以推出以下的結論;孩子們的成長與為父母者及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生活方式有極大關係。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當孩子不愉快或生氣時,他們所持的態度,對孩子有很深的影響。

    許多的研究證明,父親的行為影響兒子對天主的觀念。孩子如果沒有被寬恕的經驗,那麼對那完全寬赦、完全是愛的天主就很難想像。孩子說是以對父親的觀感去衡量天主。「天主不可能寬恕我的罪過。」我對此確有證據;「因為我的父親總不會忘記我的罪過。」這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在談論天主仁慈時向一位神父吐露的真言。孩子從他父親的權威和專制,很容易體會出天主超然的神性。但無法了解天主的仁慈。

    為父母者及從事教育工作者所應注意的,並非他們有組織有系統的言論,而是他們本身的言行舉動。他們的態度就應該有引導孩子向善的教育作用,所以他們有責任使家庭充滿朝氣與活力,並使它成為安全的避風港,負起保衛和防護的責任。孩子生命的趨於成熟,雖然需要各方面的準備,不過他們特別容易效法父母的所作所為,而深受父母的影響。

「我們的孩子注視著我們」鮑思高神父明白地指示我們。

                                           文章採自「愛的教育法」

閱後感                                                                                                                      李佳玲修女

★「我們的孩子注視著我們」。孩子們明亮的眼睛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看著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障礙。鮑思高神父責罰孩子時,清楚地讓孩子知道原因,讓孩子明白責備不代表不再愛,而是就事論事。我們在面對孩子時,首先清楚認識自己本身當下的情緒、狀態。因為孩子明亮的眼睛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看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時間、工作等事務。孩子從中學習做人的處世態度。

    孩子需要被照顧,我們成人也需要被照顧,我們可以找一些時間,一個小小的空間給自己,照顧和處理自己的身心上的疲累,之後才有力量及理智面對,教育孩子。否則,當我們疲憊不堪時再加上孩子的哭鬧聲,情緒不免受到影響,因而破壞親子之間的情感及信任。

2021年6月

影響鮑思高神父的人

    「忠實的朋友,是穩固的保障;誰尋得了他,就是尋得了保障。忠實的朋友,是無價之寶,他的高貴無法衡量。」﹙德,六,14-15﹚若望.鮑思高在就讀修辭班那年,就遇到這樣的一位好朋友,名叫磊思.高木祿﹙Luigi Comollo﹚。鮑思高神父從他身上學習了很多道理。


       磊思.高木祿於1817年4月7日出生,他的叔父若瑟.高木祿是一位博學而有聖德的神父,也是磊思所居住的鎮上的本堂神父。磊思年幼時,已經對恭敬天主產生興趣,到了童年,更在主日和慶節上,招集附近的小朋友,向他們講述一些有益身心的故事。當他親著牛羊出去吃草時,總是一個人或是跟其他牧童一起誦讀聖書,有時也一起祈禱或唱聖歌,他往往捨棄自己一部分的食物和水果(送給其他人?)(捨棄吃食物和水果的意願)說:「我要把它獻給聖母。」  


       磊思.高木祿一項是他父母的安慰和喜樂,也是天主給若望的一位忠實可靠的朋友。若望和高木祿的性格雖然不同,但在德行方面,卻有許多類似的地方。若望欣賞、學習高木祿的端莊、謙遜、審慎、明智。他們之間會彼此互相規勸勉勵,一起讀書、並向聖德邁進。

 

參考資料:「聖鮑思高傳1」


閱後感                                                                                                                       李佳玲修女                                                                                                                    
★若望.鮑思高很欣賞高木祿並向他學習,但並非完全沒有自我地模仿、跟從高木祿。若望還是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他知道自己和高木祿的不同處,欣賞他的德行,也欣賞自己的獨特之處。這正是現今我們可以培養我們的小朋友的地方。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很喜歡模仿自己喜歡的家人、老師、甚至卡通人物。我們容許他們的仿效,但同時,也教育孩子學習欣賞自己。讓孩子欣賞自己,不表示一昧地稱讚孩子:「你好叻!」。而是能說出他值得欣賞、稱讚之處,也可稱讚幼兒努力的過程,如此,相信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正向的學習態度,也讓孩子學會欣賞自己、欣賞其他人。

2021年4月

 影響鮑思高神父的人

       若望.鮑思高神父在學校求學期間,曾有同學引導若望去做一些不軌行為,若望堅決地拒絕,他也設法幫助這些同學,因此他成立「同樂會」大家在課餘時間聚集一起祈禱、分享、溫書、做功課、遊戲等。這個善會有兩個宗旨:1.會員需躲避粗鄙的說話,2.善盡教友和學生的本分。

       若望在同樂會的會員中,發現了幾個真正的模範青年可讓他學習的,其中一位叫古烈模.賈里雅諾(Guglielmo Garigliano)和保祿.布辣雅(Paola Braja),兩人都喜歡參加正當的娛樂;可是在參加之前,必定先做好學校的功課。他們都喜愛寧靜,也虔誠敬主,常給予若望善言勸告。若望.鮑思高深受兩位同學的影響。大家都相互影響,依照各人能力在學業上有所進步。並拒絕一切能使人憂悶不樂、違反天主誡命、校規的事物。

       而其他會員的家長看到他們的孩子因這個善會而改變自己都感到高興,尤其是看到孩子們的成績進步,勤做家務,對人有禮。

 

參考資料:「聖鮑思高傳1」

 

閱後感                                                                                                                  李佳玲修女

★    人的一生中,總會與各種不同的人相遇,每個相遇都有一個故事,從中總是有些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影響我們的人除了父母師長之外,其實,身邊的同儕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大,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建立明辨是非,懂得選擇的能力,好能讓他在不同的環境中明智地學習。若望.鮑思高神父求學時,是全班中年紀最大的,但當他看到一些值得他學習的同學,他也願意謙虛地效法他們。對於一些引導他作惡的同學,他懂得拒絕,且設法讓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並借用同儕的力量幫助同學改變。

       然而,孩子要學會選擇良朋益友並不受其他同學的不良言行所影響,是需要有辨識善惡、好壞的能力。在孩子小時候,家長不妨多方面為他們建立「選擇」的概念。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如何選擇,可由最基本的衣服款式或顏色讓他們選擇,供選擇數量初時不宜太多,成人作了基本的篩選,再讓孩子選取其一,有時亦要解釋由分辨至選擇過程中要留意的重點,讓孩子懂得考慮和取捨。孩子習慣了思考物品的優缺點,在其他事上便更易於掌握何謂適合的選擇。隨後,家長亦要教導孩子在思想行為上擇善而為,把事情正、反兩面都給孩子解釋,引導他們作出合理而利己利人的選擇。尤其是認識好同伴方面,成人不需要教孩子︰不要跟那同學玩、不要理睬那些人,更重要是教孩子分辨行為的好壞,並堅持善行,不要跟著別人不好的行為去做,日子久了,自己的好行動可能還能影響別人呢!

2021年2月

影響鮑思高神父的人

       若望在他十六歲的時候,終於能如願到正規學校上學,但在他的求學過程中,也不是事事順遂,一直遇到好的老師,以下,有三位老師是他在基愛理求學時,曾經幫助過他並影響他的人。


     若望在賈勞疏神父過世之後,直到1831年在一位他所敬愛的歐達奧.華林培地神父(D.Eustachio Valimberti)幫助下才有機會到基愛理求學。歐達奧.華林培地神父若望在基愛理學校第一個所認識的老師。他曾給若望許多忠告,叫他遠離各種危機。也親自帶若望去見督學,給他介紹了各位老師。


       由於若望以前所學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知識,並非真正的學問,所以,這位神父安排他就讀六年級,相當於現在的升中班。(當時義大利的學制,各年級數字,由大而小,與我們年級數字由校而大恰好相反。)


       當時,若望遇見一位老師叫布涅底(Pugnetti),也是若望所敬愛的一位老師,他待若望很有愛心,不但在學校裏照顧他,還請他到自己家裡去;他見若望年紀較其他同學大,有志氣,而深表同情;凡他能幫助若望的,他都做到了!可是由於他年長身高,使他在那些年幼的同學中間,好像一根高高的柱子,兩個月後,他去的全級第一名,獲准考試升上五年級,相當於現在的中一,而且老師正是華林培地神父。又過兩個月,他獲准升上四年級,四年級的班主任是若瑟.西瑪教授,是一個管教嚴厲的老師,他見到在學年中,突然來了一個身材與他一班高大的學生,就在課室裏當眾取笑他說:「這傢伙不是一個大笨伯就是一個大才子!」若望見了他嚴肅的容貌,不覺吃了一驚,答到︰「我不是大笨伯,也不是大才子,而是一個有志氣的青年,想善盡自己的本份,在學業上求進步。」


       這幾句話使老師感到滿意,便顯出罕有的親切態度對若望說︰「如果你有什麼困難,不妨立刻告訴我,我要替你解決。」若望由衷地感謝他。


參考資料:「聖鮑思高傳1」

 

閱後感                                                                                                                    李佳玲修女

★   鮑思高神父在求學過程中一直很艱辛,他遇到很多影響他深遠的人,其實,他也遇到很不少反對他、輕視他的人,在基愛理求學前,他也遇到過使他將學業付諸流水的老師,但是,這一切並沒有使他意氣消沉,他繼續等待時機,一直到遇到歐達奧.華林培地神父。在基愛理上學的日子,為他也是一份謙遜的大挑戰,要在小他很多的孩子中間一起讀書學習,很易令人感到尷尬,但他的毅力也使老師們對他刮目相看。而老師的幫助,也使若望更加願意努力讀書,把老師對他的愛以他的學業成績答謝老師。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能說出一兩位對自己影響很大的老師或長輩。這看出老師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有多麼深遠,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所以父母和老師的一句話,可以啟發孩子的潛能,也能使孩子意氣消沉。所以父母避免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放在老師或其他照顧者身上,因為家長的管教、孩子們自身學習動機的多寡和回應,都是影響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因素。

                           

2020年12月

影響鮑思高神父的人

       上期我們介紹了鮑思高神父的媽媽。這次,我們來認識另一位對鮑思高神父影響深遠的人,他叫 若望‧賈勞疏 [Fr. John Calosso 1760-1830]是一位已經退休的老神父。

       1829年,賈勞疏神父已經七十來歲,他被調到模里亞道擔任本堂司鐸。一次,在路上遇見小若望ž鮑思高並和他聊幾句。賈勞疏神父在和若望談話時,無意中發現小若望的驚人的資質,並得知若望很希望能讀書做神父,但他的哥哥安道卻希望他能在田裡幫忙工作。賈勞疏神父決定幫助他解決讀書的問題,之後,賈勞疏神父每天一次教他讀書;其餘的時間,小若望要到田裡幫忙工作,以滿足安道的要求。

       若望自從認識賈勞疏神父後,就把他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對他顯示了極大的信任。以下就是他在回憶錄裡的自述:「我很快就把自己托付在賈勞疏神父手上,我把每一句話、每個思想、行動,都告訴他……」後來,若望ž鮑思高更是搬到賈勞疏神父的寓所,每星期只回家一次去拿更換的衣服。賈勞疏神父不但教他讀書,還提供他一切所需要的經費。

      1830年,賈勞疏父過世,留下自己所有的錢給若望讀書,但若望並沒有拿,他把錢還給賈勞疏神父的家人。賈勞疏神父的逝世,為若望是一大打擊,但他也藉這個經驗了解到,要依賴慈愛的天父,而非眷戀世人。他一生都記得這位啟蒙恩師,並為他祈禱。

 

參考資料:「聖鮑思高傳1」、「贏得孩子心的秘訣」

 

閱後感                                                                                                                          李佳玲修女

★  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在我們人生路上幫助我們的恩師、恩人。賈勞疏神父在鮑思高神父的生命中出現很短的時間,但卻對鮑思高神父有著深厚的影響,讓鮑思高神父體會到父愛,也讓若望有一位可以仿效的對象。賈勞疏神父不但教他讀書,也教他做人處事的道理還有教他如何愛天主。這在無形中,陶成鮑思高神父日後成為一位青年慈父和導師。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接受別人的教導,感恩有人願意教導自己,並把教訓默存心中,需要時將之發揮。

2020年10月

影響鮑思高神父的人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對我們影響甚遠的人,鮑思高神父也是如此,我們來認識一些影響鮑思高神父一生的人物。

    鮑思高神父能夠成為一位受人愛戴的教育家,他的母親實在功不可沒,現在讓我們認識這位值得尊敬的好媽媽。

    麗達.奧其納於 1788 年 4 月 1 日 ,出生於意大利比哀蒙省一個務農的家庭,因當時環境所限,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但她熱愛祈禱,從中獲得獨特的智慧。她嫁給剛喪妻的方濟.鮑思高。方濟當時有一名三歲的兒子及體弱多病的母親。

    翌年,若瑟出生;其後若望(即鮑思高神父),兩年後,方濟因患上急性肺炎去世,留下年僅 29 歲的麗達獨自照顧一家五口的生活。麗達將一切都交付於天主的手中。

    對上主強烈的愛,在她身上孕育出公教母親的心腸。她是一位明智的導師,結合父母雙職,仁慈但堅定,隨時樂於協助又能取信於人,易與人交往及交談,並以無私的愛和耐性,有要求地教導孩子們。她利用人性的方法和天主的幫助,善用孩子的經驗來教導他們。三名孩子的品性各異,但麗達媽媽懂得利用不同方式,達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同時不忘培育對孩子的宗教信仰,支持孩子實踐天主的旨意。

    她讓小若望與一些頑童混在一起,因為她心知若望會使其他同伴向善。並為求若望有機會讀書,忍心將他送往別處,讓他能繼續求學。她默默陪伴若望成為神父,並囑咐兒子:「應謹記,給你的生命帶來榮譽的,並非神職(神父)衣服,而是實踐德行。」,麗達媽媽在晚年便伴同鮑思高神父,並協助他發展他為那些貧苦無告青少年所做的一切好事。

    麗達媽媽的臨在,讓鮑思高神父辦理的整個青年中心變成一個家庭。

    麗達媽媽於 1856 年因肺炎去世,享年 68 歲。許多青少年含淚送別她,就如哀悼自己的母親一樣。後人都稱她為「麗達媽媽」。

    麗達媽媽的名句:

• 我是他們的母親,即使可賺得全世界的錢,我也不願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假手他人。
• 「天主看透你的思想。」
• 「天主創造世界, 放置了許多星辰。」
• 「天空如此美麗, 天堂不是更美嗎? 」

                                                                      

 

 

 

                                 

 

                                                                 

                                                            文章採自「慈幼會中華會省網路資料」

 

閱後感                                                                                                             李佳玲修女

★ 每個人人格的陶成,有賴於他從小到大所經歷過的人事物,而若望·鮑思高亦是如此,他能有所成就全賴他的母親~麗達,雖然她只是一位沒有學識的村婦,但她默默工作、細心服務、以身教言教並重來教育三個兒子,日後更謙虛的成為兒子的助手,其德行是值得人們稱頌。鮑思高神父從小看著媽媽如何幫助有需要的人,對長輩、對鄰人友善良好的態度,潛移默化造就鮑思高神父也擁有同樣的特質。

    在我們現今生活,家庭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孩子明亮的小眼睛看著家人的一舉一動,就像錄影一樣記下來了,即使他們現在不明白,也像一塊海綿默默地吸收。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有禮貌、懂得為人著想、品德良好、懂得愛人等等,除了為孩子選擇一所良好的學校學習場所之外,也要看家長能否把對孩子的期望生活出來,作為孩子仿效的榜樣。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什麼樣的父母,照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孩子 。

2020年4至6月

鮑思高神父與疫症  ※鮑聖行傳撮錄

       一八五四年,意大利都靈城遭受霍亂疫症的肆虐,而華道角(鮑思高神父的慶禮院所在地) 剛好就是疫症流行最厲害的地帶。

       鮑思高神父教給孩子們許多防疫的方法,最後他鄭重地對他們說:「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常常保持靈魂純潔;倘若你們靈魂上常有天主的聖寵,不犯一個大罪,同時身上佩戴著聖母聖牌,依賴聖母的保護,我敢擔保,你們中誰也不會染上霍亂疫症。」

       學生們個個都很謹慎聽從鮑思高神父的囑咐。果然,外面染病的人不可勝數,而慶禮院裡卻沒有一人染病。

       為了應急,巿政府在城中設了兩所臨時醫療所。可是救護人員極度缺乏,因為誰也曉得霍亂是極危險的傳染疾病,大家都害怕接觸這類病人,恐防會被傳染。因此,病人往往被人拋棄在外,無人照顧。     

       鮑思高神父本著愛德犧牲的精神,為病人服務 。但可怕的疫症繼續迅速蔓延,他想;倘若有一班不怕犧牲的青年,專門協助照顧病人 ,一定能做許多愛德的工作。一天晚禱後,他把自己的意見告訴了學生。當下就有十四名青年,踴躍響應了鮑思高神父的呼籲。過了幾天,又有三十名青年,也自動請纓去為霍亂患者服務。      

       這四十多位青年,好像戰場上英勇的軍人,有的在臨時醫療所當護士,有的往患者的家裡去服侍病人,有的專擔任送病人入院的工作。這樣經過了兩個多月,立下了許多犧牲救人的奇功,大獲坊眾稱譽。   

       那班捨己為人的青年,起初也聽醫生的吩咐,謹行預防並做好消毒的工作到後來因為工作實在太繁忙,也就顧不得這些衛生措施,只好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託付給聖母。果然,兩個多月後,疫症平息了,沒有 一個青年 染到霍亂。聖母保護了他們。

 

取自 《 鮑思高家庭通訊 第 175 期, 2003 年 》

 

閱 後 感                                                                                                                   李 修 女

       鮑聖的年代也有過令人害怕的大疫情,然而,他教導青年自身做好防疫措施,其餘的就將一切放在聖母手上,並教導青年勇敢為人服務。現今,世界各地因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家家戶戶努力購買口罩、搓手液等防疫用品,也有些人考慮轉換居住環境,是次疫情使得人心惶惶。這事件,讓我們重新思考,天主藉著這次疫情希望教導人類什麼事呢?是大自然與人和諧共存的關係嗎?還是人與人之間互助和互分享的關係呢?當中我深信衪也提醒我們,人要懷著純潔的心靈,將一切放在天主手上,天主會作我們最後的盾牌,默默地照顧我們。
                                        

2020年2月

鮑思高神父的神夢-[三]~ 十四張桌子

1860年8月5日,鮑思高神父於當日晚上和學生說了一個夢:

      我看見我的青年們在一個華麗的花園裡,坐著由十四張桌子所排成的裏中外,下中上三層圓形的餐桌上。在最上層的桌子非常高,很難看到那些青年。


       在最下一層,有若干青年坐在一張沒有檯布的桌子邊,桌上有一些小塊酸麵包。這些青年在那裏吃那些麵包。我問他們為何吃這些麵包,他們答說:「我們要吃。我們為自己所準備的食物。」

      這桌子表示一些犯大罪的結果。關於中間的桌子,坐在那裏的青年好像比較高興,吃的麵包也比較好。他們很英俊,很漂亮。他們的桌子都布置有檯布、點燃的蠟燭、耀眼的瓷器和艷麗無比的鮮花。盤子裡有豐美且精緻的食物。這群青年非常多。這些桌子代表那些已經與天主和好的人。


      最高的桌子有一個無法形容的美味麵包。關於那些青年的面貌和衣服是燦爛無比的。他們看起來非常高興,且每個人都設法和他的朋友分享他的快樂。它們桌子的美麗,遠超過別的桌子。這些青年代表非常聽天主的話,沒有犯過罪的青年。當我看得出神的時候,我見到一個人,便跑過去想問他一些問題,可是我卻被絆倒,於是醒了過來。

 

取自《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夢》慈幼出版社    鮑思高神父專欄

 

閱後感 - 李修女

       天主愛所有人並認識每一個人,他希望人可以快樂,給我們自由意志做選擇、做決定。祂的愛並沒有強迫我們去聽祂的話。然而現在的人,缺乏一份智慧做選擇,很多青年常是憑自己的情緒來行動。我們希望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培養他們分辨善惡、做選擇的能力,這並不是將所有的問題拋給孩子,家長需在孩子做了選擇當下,指導、分析他如何做選擇。有時候,不能完全交給孩子,孩子也要學習服從、聽話。等他再長大一點,慢慢教育他如何擇善,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2019年12月

鮑思高神父的夢 [二]

       在一個夢境之中,聖母引領小若望·鮑思高走進一個美麗的花園裡。在該處,每個地方都有著馨香的玫瑰,它們在土地上綻放著就好像地面配戴著花冠一樣,空氣中也充溢著玫瑰的芬芳。聖人被告知應脫下腳上的鞋,然後沿路漫步在滿是玫瑰花的花園裡。聖人走沒幾步路,他赤裸的雙足就被荊棘刺傷得血流如注。就在他想回頭穿起鞋子的時候,聖母告訴他應穿上結實的鞋子。當聖人第二次走入花園時,有幾位助手在後面跟隨著。突然,花園的牆壁漸漸向他靠近,花園的頂棚也開始坍塌,玫瑰花叢都向他所在的走道蔓延了過來,所有的荊棘從四面八方攀附在聖人的身上。他越是想將荊棘往旁邊拉扯,就越弄得身上滿佈傷痕。最後,聖人全身都被這些荊棘纏繞著。然而,在旁看的人卻說:「鮑思高的運氣多好啊!他的路上永遠有盛開的玫瑰;他在這世上毫無掛慮,一點困擾也沒有!」許多跟隨在聖人後面的助手們,都以為這是趟容易的旅程,結果看情況後都轉身回去了,不過還是有幾位留下陪伴著聖人。最後,在越過了所有的玫瑰與荊棘之後,鮑思高找到了另一個更使人驚嘆的花園,一陣清涼的微風吹拂過他被撕裂的皮膚,竟醫治好身上所有的創傷。

       聖人如此詮釋自己的夢境,他認為:那條路徑就是他的使命,玫瑰則是他對孩童們的愛,荊棘則是過程中可能有的阻礙、挫折與分心。為鮑思高而言,這夢境的信息是相當清楚的:他必須繼續堅持,對天主或對其使命不應失去信念,爾後,他才能來到那屬於他的所在。


       鮑思高常常藉由分享來實現他的這些夢想,有時候他會在不同的個人或團體中重複述說它們,為使這些人或團體一樣地受此夢想所鼓勵。他會這樣說:「讓我與你分享我心裡全神貫注的一個夢想。」最常聽到聖人分享的團體,就是他曾幫助過的那些孩童們了,因為他們正是這夢想的一部份。在聖人的一次夢境中,他看到孩童們正在吃著四種麵包1,這四種麵包分別代表孩童靈魂的四種狀態。他說,他很高興能與那些想知道自己吃什麼麵包的孩童交談,並且藉此機會給予他們靈魂上的指引。


聖人於1888年過世,終年72歲,他的工作被他所創建的「慈幼會」所延續著。


註釋︰1四種麵包:是鮑思高神父其中一個夢境,青年分四組各吃不同的麵包,第一組吃上等捲型麵包,因他們從沒有犯過大罪得罪天主;第二組吃普通白麵包,表示他們犯罪後,與天主和好,再得到天主的恩寵;第三組吃粗劣的麵包,表示他們在靈魂上有大罪;第四組吃陳腐的麵包,表示他們慣常犯大罪而沒有改過遷善。


資料取自{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column/Saint-story/0131-st.John}

2019年10月

鮑思高神父的夢 [一]

       當聖若望.鮑思高九歲做了第一個關於自己的夢時,他所遭遇的是極大的懷疑。輕的鮑思高夢到自己與一群孩童在一塊平地上,當孩童們開始口吐惡言並作些怪異的行止時,鮑思高便跳入他們當中,試圖以拉扯與責罵聲來勸阻他們。突然,有一位身穿白衣,臉部散發著光芒的人在他心頭浮現。「那人」對鮑思高說:「你將要以溫和與仁慈來贏得這些孩童的心,而不是狂暴烈怒。」在這種情況下,連成人都會極不情願了,更何況是九歲的鮑思高呢?他甚至帶點不悅的口氣抱怨說:「我還只是個小孩,你怎能叫我做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事呢?」「那人」回答說:「因著你的服從與所獲得的知識,你會完成這看似不可能的使命的。」之後,那些孩童的舉止,變得更加狂野不堪,就如同野獸一般。「那人」告訴鮑思高說:「這就是你工作的禾場。」鮑思高發現,一旦他更加謙卑與忠信地面對自己的使命時,他就會看到孩童們的轉變 ─ 因為這群野獸在感化下都變得有如溫馴的羔羊了。

       當聖人告知他家人這個夢境的時候,哥哥們都加以嘲笑,每個人對此夢境都有不同的詮釋。二哥說鮑思高要成為一個牧羊人,媽媽說他要成為一位司鐸,大哥則說他將來會是一群匪徒的首領。鮑思高的祖母卻告誡他說:「關於夢境的一切,都別加以理會。」聖鮑思高回答說:「我也這樣想啊!可是這夢總是揮之不去。」

      事實上,這第一個夢使得聖鮑思高投身於窮人與棄童的服務工作之中;那在九歲時要以愛來引領孩童的不可能任務,也使得這些孩童的生命變得更加充實。

      剛開始時,聖鮑思高得先學習如何變些戲法或雜耍來吸引這些孩童的注意,一旦他們被吸引了,鮑思高就想辦法教育他們並帶去參與彌撒。整個過程並非都很順遂的,因為很少人能忍受一群吵鬧的小孩在旁邊嬉鬧;況且,聖人的經費有限,致使許多人認為他的理想太過瘋狂了。另外,那些曾允諾協助的司鐸們,面對這群難以管教的孩童,也大多在挫折中選擇離開了。

      鮑思高所能找到鼓勵與支持,全來自於他對自己所作之夢的信念以及對天主的信賴。

資料取自

{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column/Saint-story/0131-st.John}

 

閱後感—李修女

      鮑思高神父將一切在他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情都謹記在心,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努力的讓夢想實現,不畏困難。才有我們現在的修會團體及學校。

      相信家長對於孩子也寄予夢想,在和孩子一起實現夢想之前,也要觀察孩子的長處在哪裡,並幫助他發展出來,即使有些許困難,也要有一份耐心和勇氣陪伴孩子去面對。

2019年6月

淺談「預防教育法」與家庭教育[五]

 鮑思高神父給我們留下一個教育青年的系統:「預防教育法」。預防教育法不單用於學校教育,建構師生關係,我深信預防教育法適用於家庭,為家長提供了教導子女的良方,促進和提升家庭關係。預防教育法建基於三個要素:理智、宗教及仁愛,兩個氛圍:臨在、喜樂。我們將分段介紹以上三個要素和兩個氛圍。

喜樂

 喜樂源於對生命的一份肯定和憧憬,主動善盡本份,以歡欣態度面對人生,在逆境中滿懷希望,在困難中見恆心與堅毅,在轉變中勇往直前,不怕冒險嘗試。這種喜樂的人生,建基於喜樂和愛的家庭精神,家庭成員以理性處事,和諧共處,彼此包容、欣賞、鼓勵、分享、分擔、臨在,讓家成為生活和成長的園地。

2019年4月

淺談「預防教育法」與家庭教育[四]

   鮑思高神父給我們留下一個教育青年的系統:「預防教育法」。預防教育法不單用於學校教育,建構師生關係,我深信預防教育法適用於家庭,為家長提供了教導子女的良方,促進和提升家庭關係。預防教育法建基於三個要素:理智、宗教及仁愛,兩個氛圍:臨在、喜樂。我們將今天先探討第一個氛圍:「臨在」。

臨在

   現代人生活節奏急速,父母忙於工作,「冇時間」成了親子關係的致命因素。星期日一家人在酒樓吃午飯,成員多是「低頭一族」,各自使用手機、平板電腦、閱讀報章雜誌,一個多小時的午飯,不見傾談和說笑,大家只是身軀的出現,但缺乏了真實的溝通。臨在就是此時此刻,投入相聚當中,有生命的互動,有真情的流露。孩子們最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關心與同行。鮑思高神父認為:「要愛青年所喜歡的事,那麼青年也將會愛你所喜歡的事。」因此,作為父母的,對孩子的玩意、起居作業和活動,充滿興趣,預留時間參與家庭活動。(取自http://www.hktkpc.edu.hk/zh-hk/principal_speech/0

  在Facebook上,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朋友把自己孩子嬰兒或幼童時期的照片重新上載,看得出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日漸長大,不免回憶起他們的「小時候」。

  也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好快喔!小朋友已經要上小學了!」。真的,小朋友成長得很快,轉眼間就要上幼稚園、小學、中學……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手機裡的影片、文章,過了時期,還能從其他網站上找回來,但是,孩子的成長,過了就過了。建議家長,下了班回家,盡可能陪伴孩子,陪他們玩,和他們說故事。陪他們一起成長,一起享受小朋友的生活。

2019年2月

淺談「預防教育法」與家庭教育[三]

  上回,我們介紹過鮑思高神父所謂的「宗教」,藉由和孩子一起祈禱、欣賞大自然、做義工服務等培養孩子有正確的價值道德觀之外,今天,在和大家一起探討預防教育法的另一環~「仁愛」。

仁愛

  仁愛並不等於溺愛或放縱。我們對子女既要關愛,亦要有高的要求和合理的期望。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要他們各自的優點、缺點、興趣、性格、氣質……,每個孩子都是尊貴和有價值的。關心和愛讓孩子,我們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寬恕他們的過失、耐心聆聽他們的心底話、尊重他們的觀感、明白他們的感受、發展他們的潛能、欣賞他們的成就、指正他們的偏差行為和思想,當他們遇上失敗、迷惘、焦慮時,給予安慰和支持。鮑思高神父曾說:「不但要愛學生,還要使他們覺得被愛。」我們創造一個充滿愛、欣賞、接納、寬恕的家,孩子們便會奔向父母,樂於受教。

取自http://www.hktkpc.edu.hk/zh-hk/principal_speech/0

  現在的家長很愛自己的孩子,有時太過呵護,但當孩子偶然犯錯時,卻過分嚴厲,出現兩極的現象。事實上,成人不單只是了解孩子喜歡吃甚麼,穿甚麼,反而要常常多點傾聽孩子心低的聲音,尤其在他們有過失時,應了解他們犯錯的背後原因,避免一面倒地責怪他,令整個家庭氣氛變糟,親子關係破裂。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價值和獨特性,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可從中協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愛孩子就要讓他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且就算他犯錯,家長是因為他所做的事情,而非針對他本身。父母一樣會愛她,接納她。

2018年12月

淺談「預防教育法」與家庭教育[二]

    上回,我們介紹過鮑思高神父所謂的「理智」,藉由成人和孩子理性地分析、開放地討論,讓孩子學習理性面對生活事件和人際關係。並且培養其正確的判斷力。

    這一次,我們將介紹預防教育法其中一環~「宗教」。義大利是天主教國家,鮑思高神父著重青年的全人教育,其中包括宗教,將天主帶到青年們的心中。然而,在我們所屬的香港,未必所有的人有宗教信仰,而預防教育法的宗教又可以如何生活呢?以下,建議家長參考適合我們地區家庭的方法,讓孩子生活出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

宗教

每人內心的深處都蘊藏著真、善、美和良知,但誘惑和人性的軟弱會不斷蠶蝕,因此,我們要不斷滋養心靈、培育良知、確立價值,好能抗拒各種誘惑。為有信仰的家庭,父母與子女一起祈禱、研讀聖經、參與宗教禮儀和領受聖事,陪伴子女在信仰和靈性上成長。為沒有信仰的家庭,父母陪同子女接觸和欣賞大自然,培養寧靜的心靈空間;參與義務工作,孕育關愛好施的情懷;閱讀優良書籍,提升品德高尚的情操。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去讓青少年認識「罪惡的醜陋,德行的美善」。

取自http://www.hktkpc.edu.hk/zh-hk/principal_speech/0

+++++++++++++++++++++++++++++++++++++++++++++++++++++++++++++++++

    「宗教」為大家來說,指的是狹隘的宗教信仰,除了信仰外,我們也談正確的價值觀,在現今價值觀混亂的時代裏,我們自身需要有正確的價值道德觀,才能培養孩子學習分辨,做選擇。帶孩子做義工服務,讓孩子看到社會的另一面,讓孩子學習付出,走出自我,懂得感恩。在全人上有正面的發展。

2018年10月

淺談「預防教育法」與家庭教育[一]

鮑思高神父給我們留下一個教育青年的系統:「預防教育法」。預防教育法不單用於學校教育,建構師生關係,我深信預防教育法適用於家庭,促進和提升家庭關係。預防教育法建基於三個要素:理智、宗教及仁愛,兩個氛圍:臨在、喜樂。本章將先介紹理智。

理智

教育的首要任務當然是教孩子做人,給他們鑰匙打開知識的寶庫,發展他們的智能,豐富他們的學識,將知識轉化為人生的智慧。孩子在學習如何理性面對生活事件和人際關係時,父母教導子女的態度影響至深。失控的情緒不單無法處理事情,還會造成更大、更深、無法補救的傷害。父母或子女處於激動的情緒下,無法將事情說清楚,更無法聆聽對方的解釋,只有大家平心靜氣,才可理智地分析、開放地討論、誠懇地分享。

查看來源圖片     取自http://www.hktkpc.edu.hk/zh-hk/principal_speech/0

預防教育法不只適用於學校,亦適用於家庭,當代父母因工作繁忙,回家後,不免身心疲乏,面對孩子的情緒波動,難免影響整個家庭氣氛。建議家長在面對孩子時,盡量保持平穩的情緒,或者暫時離開現場,等自己情緒平靜一些之後再回來和孩子談話。

                                                                                                                                         查看來源圖片

 

2018年6月

鮑思高神父的「故事」

教會奉若望‧鮑思高為教育界主保。鮑思高從哪裡學得他的教育方法呢?他自己曾說︰「我的教育方法是依據聖保祿宗徒的這句話︰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求自己的益處。」

那麼怎樣才能愛青年人呢?鮑思高說︰「我們要先作那些讓青年人喜歡的事。然後他們便會作讓我們喜歡的事。」

鮑思高自有一個令青年人喜歡的方法,那就是講小故事。他深信扣人心弦的小故事,不但叫人喜歡,而且能教訓人,引導人為善。

為什麼故事會叫人喜歡。故事所以叫人喜歡,是因為人生原是一個故事,原是我們各自寫下的一個故事。所謂「撒什麼種子,便有什麼收成。」為我們如此,為別人也是一樣。因此,我們要對別人是怎樣生活有興趣。他們究竟同我們一樣是人,有一樣的問題,一樣的誘惑,一樣的希望。

正因為故事講得適當,能叫我們喜歡,能在我們心中引起共鳴,所以它能在突然之間給我們一線光明,使我們認出重要的真理。為此耶穌常常講故事,比如,「塔冷通」的比喻。聽了這比喻,人們會頓時領會這項真理︰要天主寬恕我們,我們也要寬恕我們的弟兄,如果說,講故事有助于教育成年人,那麼對兒童來說,不是更有用處了嗎?教宗若望保祿一世說得好︰「兒童不會想抽象的事。我們只能利用圖畫和故事來漸漸引導他們認知真理。」

故事叫人喜歡,故事能打開人的心扉還能有一個更大的作用︰引導人為善。因為一個好的故事,往往會在聽眾或讀者們的心中激起效法故事中主人公的意願,因而促使他們定志也作好人。

文章取自︰http://www.radiovaticana.va/proxy/cinesebig5/churchistory/cristiani/39donbosco.html

鮑思高神父善用小故事提醒青年學生改過遷善,成為更好人,他也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與人分享。也許家長也可以在家試試用故事來教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在傳遞訊息的同時,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機。

2018年4月

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

      預防教育法是鮑思高神父蒙受天主的特選,以他對青年極大的愛心,不平凡的智慧和魄力給歷代採用的預防育法加上了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形式,新的精神,故此說有一種鮑思高預防教育法,並不過份。一百多年來實施於慈幼會、母佑會等主辦的教育機構內,受惠者分佈於世界各地,數不勝數。

       聖鮑思高不是一位理論家,而是一位實踐家;他貢獻一生,教育青年,但他並不是一位留下許多教育鉅著的教育學者,然而大家都公認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已實施了這種教育法四十年,他所寫的,有四十年的實踐、經驗、成就做証實;在此之後,他還工作了十一年,直到他為青年付出最後的一份力量。

       教育是一件活生生的事實,與其只以文字傳達,他更喜愛口傳,並作現身說法。第一代慈幼會士都是他的弟子。要知道怎樣以鮑思高神父的精神去教育青年,他們幾乎只要回憶母校的生活。鮑思高神父的言行,而活用於自己的環境中。我們特意用了「活用」兩個字。因為我們的時代、環境、文化、習俗、甚至宗教情況,與鮑思高神父當時的大有區別,我們必須適應環境而活用,因此必須研究,辨別那些因素是跟著時代而須變遷的,那些卻是永垂不朽的精神和原則。鮑思高神父的第三任繼承人,李納德神父曾說過:「我們不要只問鮑思高神父當時怎樣做,今日也照樣去做;相反,我們要問,此時此地鮑思高神父會怎樣做。」這才是真正的忠於鮑思高聖人!

       以上的說話激勵我們,以更大的愛心和更有學術性的精神去研究、實施、傳揚鮑思高神父的教育法。

       鮑思高神父把預防教育法的原則濃縮在這句精簡的說話裡:「這種教育法完全建立在理智、宗教和慈愛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好像是一個三角形,不能缺一。這教育法的實施完全根據聖經的說話:「愛是慈祥的,含忍的,凡事包容,凡是盼望 (改善),凡事忍耐。」鮑思高神父的一生就是這些原則的實現。

資料取自https://www.sdb.org.hk/old/cp/p04/p04c06/p04c06001.htm

 

***鮑思高神父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以極大的愛心陪伴、教育青年,給予他們一個家庭,給予他們愛及關懷,進而給予他們教育。現今社會環境不像十九世紀,但我們仍然秉持著一份如同會祖鮑思高神父對青年的愛來接納學校每一位孩子,當然,我們也接納每一位孩子的家庭。使孩子在學校依樣享受到愛與溫暖的環境健康成長,將他們所接受的愛分享給他們的家人及朋友。

 

2018年2月

青年慈父鮑思高

    聖若望鮑思高於一八四一年晉鐸後,很快就開始關心當時杜林市中那些貧苦無靠的青少年。當時成群結隊的青少年,在杜林市內遊蕩;尤其是在星期日,大街小巷,波河沿岸,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蹤跡。他們呆呆地觀望那些「搽著香水,穿著漂亮衣服,輕鬆愉快地走過」的人,這些人毫不關心這些在貧窮堪憐情況中生活的青少年。

    鮑思高神父立刻下結論說,這些孩子需要接受教育,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使他們能有一個更光明而安全的前途。他們需要能夠過他們自己的快樂童年,做一個有希望的孩子;能夠在空曠的地方,任意跳躍奔跑,歡呼高唱,而不是在昏暗的工廠裡,或骯髒的街道旁,消磨自己的青春。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能夠與他們的在天大父相會,認識祂,愛慕祂,與祂懇談,把自己的喜樂憂苦,完全向祂傾訴。

    作出以上結論的,並不是鮑思高一個人,當時的國王嘉祿也深深感到,輔助平民大眾,教育貧苦兒童,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國家要事。

    講到這位青年慈父鮑思高神父,我們可以聽聽他自己以簡潔流暢的筆法記述下來他如何在第一次和那位又害羞又樸實的青年祿茂夏來理見面的那段故事:

    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我正在穿祭衣,準備去舉行彌撒聖祭;管理祭衣房的修士看見在一角有一個青年,就叫他來當輔祭(幫忙彌撒事務)。但青年說不會,修士就很生氣以為他是來偷東西的,就拿了一根雞毛撢子,作狀向他打去,這個孩子就急忙地逃避。鮑思高神父就高聲叫道:「喂!你幹什麼?為什麼要打他?他做了什麼?」「他既然不會輔祭,為什麼到這祭衣房裡來?」「可是,你做得不對。」「這與你有什麼關係?」「有很大的關係;他是我的朋友。你馬上去叫他來;我有要事要跟他說。」

    那個孩子很羞怯地回來:他頭髮剃光,上衣沾有石灰。原來他是一個從外地來的孩子。也許他家裡的人曾對他說過:「你到了杜林,要去參加彌撒。」他來了,卻不敢到聖堂裡去;因為那裡的人都衣履整潔。他想就在祭衣房裡參與一台彌撒。我和善地向他說:「你已經參與彌撒了嗎?」他回答說:「沒有。」「那末你就來參與我的彌撒好嗎?彌撒後,我想和你談一件使你高興的事。」他答應了我。我的用意是想約略地安慰那個可憐的孩子,免得他對管理祭衣房的修士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彌撒後,我帶那孩子到祭台旁的一間小房裡。我滿面笑容地安慰他,叫他不用害怕,就開始這樣問他:「我的好朋友!你叫什麼名字?」「我叫祿茂夏來理。」「你是什麼地方人?」「亞斯底人。」「你的父親在嗎?」「不,我的父親早已死了。」「你母親呢?」「我母親也死了。」「你今年幾歲?」「十六歲。」「你會讀和寫嗎?」「一點也不會。」……「你去學道理嗎?」「我不敢。」「為什麼?」「因為那些年紀比我小的同學,知道要理;我這麼大,卻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我害怕和他們一起上課。」「如果我另外教你要理,你願意不願意聽?」「我願意。」

    這樣就開始了鮑思高神父教導青年要理的奇妙工作。

取自http://caritas.catholic.org.tw/wd406.htm

    鮑思高神父就是這樣關懷、問候、教育孩子,他因應當時社會的變動,為青年提供一個場所讓他們學習,玩耍,同時,也教育他們愛天主。時至今天,我們仍然秉持著聖若望鮑思高的精神,教育孩子,提供給他們一個跑跳、學習、培養品德的環境。此外,我們也教育孩子祈禱,啟發孩子關心周遭的事物並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為他們的成長建立良好的基礎。

   

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v10.21